煤巖氣資源與勘探前景
中國主要發育石炭系—二疊系海陸過渡相、侏羅系—白堊系河-湖相煤層,其中,石炭系—二疊系海陸過渡相煤層以鄂爾多斯、四川、渤海灣等盆地為代表,分布面積廣;侏羅系—白堊系煤層以準噶爾、吐哈、塔里木等盆地為代表,呈局部富集。作為煤炭資源大國,中國煤巖氣資源豐富,在各大含油氣盆地均有分布,且高煤階、中煤階、低煤階煤巖氣資源結構完整。初步估算,全國埋深2000m以深的煤巖氣資源量超過30×1012m3。
自中國石油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大吉區塊勘探開發突破以來,煤巖氣已經成為天然氣勘探的熱點領域,具有廣闊的勘探潛力。未來,鄂爾多斯盆地中部與北部、四川盆地川南與渝東南、準噶爾盆地腹部白家海地區、渤海灣盆地冀中—黃驊坳陷是煤巖氣的規模富集潛力區;柴達木、吐哈—三塘湖和塔里木等盆地,以及滇東黔西地區、海拉爾盆地等富煤區也有較好的煤巖氣勘探前景。
理論技術挑戰與攻關方向
傳統煤層氣勘探開發技術及裝備不適用煤巖氣。需要指出,大型含煤盆地多與含油氣盆地疊合,大量油氣勘探的地震、鉆井等資料豐富,為煤巖氣勘探評價奠定了良好的資料基礎。油氣地球物理、深層水平井鉆完井、體積壓裂等技術,為煤巖氣資源的有效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條件。但是,煤巖氣作為一種新類型非常規天然氣,雖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已經取得突破,但也發現煤巖氣的勘探開發方式具特殊性,當前仍面臨系列技術與管理挑戰。
一是煤巖氣勘探開發基礎理論尚不成熟。亟需構建煤巖氣富集和高效開發兩項基礎理論,重點包括煤巖氣賦存機理和富集規律、煤巖巖石力學特性與強塑性煤巖破巖機理、煤巖儲層滲流機理與提高采收率機理等。
二是煤巖氣效益開發管理模式和工程技術系列亟待攻關形成。亟需按照“一全六化”系統工程方法論,組織好現場實施,攻關形成煤巖氣地質工程一體化氣藏精細描述與建產區優選、一次井網高效動用及提高采收率開發優化、低成本長水平段井眼軌跡控制、高效壓裂參數優化、強塑性煤巖破巖、高礦化度采出液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高效連續井下增能舉升等技術。
三是煤巖氣勘探開發管理政策與技術標準規范體系有待建立。目前中國還未設立煤巖氣礦種,尚無煤巖氣地質評價、儲量估算等相關標準規范,且現行規范對煤巖氣明顯不適用。亟需統籌研究推動國家設立煤巖氣獨立礦種,制定煤巖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等全領域標準規范,制定煤巖氣地質評價、儲量計算、甜點表征與預測、鉆完井設計、壓裂改造設計、排采工藝、產能評價等方面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
未來發展展望
煤巖氣本質上是一種清潔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煤巖氣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支撐能源接替,有利于實現“雙碳”目標,助力節能降碳。中國煤巖氣類型多樣,地質條件復雜,資源稟賦差異大,富集高產機理尚不明確,勘探開發工程關鍵技術尚不成熟,效益開發難度大。未來需聚焦煤巖氣勘探開發的關鍵問題,進一步強化煤巖氣基礎理論研究及技術研發,積極探索煤巖氣賦存狀態與富集機理、少水或無水新型人工造藏技術、熱驅提高采收率技術和控流壓高效排采控制技術等,形成地質、鉆井、壓裂、排采關鍵核心技術體系,發展具有中國地質特點的煤巖氣富集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不斷拓展勘探新領域,加大開發力度,為國家能源戰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