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要求山西通過綜合改革試點,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
5年間,在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山西以改革創新驅動為牽引,積極搶占新賽道,主動布局新業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山西煤礦智能化產能占比躍升至54%,風光新能源裝機成倍增長,新能源汽車、氫能等產業鏈質效提升,低碳轉型催生全新發展機遇。
向“智”求質 端牢能源飯碗
500多米深的煤礦井下,巨大的采煤機緩緩移動,礦工手持遙控器就能指揮采煤……4年前,潞安化工集團旗下的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率先開通了我國首個煤礦井下5G網絡,煤礦開采越來越有科技范兒。
“隨著5G入井,智能化采掘、AI無人巡檢、AI分析預警等應用越來越多,井下采掘作業等危險崗位累計減少300多人?!毙略?G+智能化礦井建設辦公室主任冀杰說,使用智能設備后,采煤工效大幅提升,生產能耗也降低了,智能化建設的好處日益顯現。
這是山西煤礦加快步入智能時代,提升兜底保障能力的一個縮影。提高能源供給體系質量效益,是山西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任務。試點啟動以來,山西在煤礦智能化領域積極探路,率先實施智能煤礦地方標準,推動煤礦因地制宜加快智能化改造。
山西省能源局數據顯示,目前山西已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礦,全省一半以上的煤炭產能實現智能化開采,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八成以上。
伴隨煤礦智能化建設提速,新的產業形態隨之涌現。華為煤礦軍團全球總部落戶山西太原,眾多智能化廠商在山西投產研發制造,共同推動煤礦智能化產業集群化、鏈條式發展。
今年3月,山西煤炭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上線。負責運維的山西晉云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說,這是我國首個煤炭行業專屬的智能化賦能平臺,平臺儲備了400多座煤礦的海量數據,通過大模型訓練,能夠幫助入駐平臺的企業降低技術研發門檻,加快開發智能化產品。
山西也是全國電力外送基地,承擔著向北京、河北、江蘇、湖北等地外送電力的任務。緊抓能源轉型窗口期,山西持續增強電網輸變電能力和新能源匯集能力,提升晉電外送的“含綠量”。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數據顯示,試點啟動時,山西風光新能源裝機剛剛突破2000萬千瓦。經過5年快速發展,到今年4月底,山西新能源裝機已超過52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占比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綠電外送規模全國第一。
今年山西進一步提出要高起點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全力構建“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的智慧電力系統,科學提升非常規天然氣的智能化采氣水平,大力發展智慧綠電,加速推動能源轉型。
向“新”尋變 搶抓低碳機遇
對于山西來說,低碳發展既是迫在眉睫的轉型壓力,也是實現彎道超車的難得機遇。
5月底,一隊氫燃料電池重卡安全抵達天津港貨場,卸貨后再從天津港裝載貨物運回山西。山西鵬飛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鄭鵬說,從山西省孝義市往返天津港,發運里程1500余公里,沿途使用三個加氫站補能,這是氫能重卡首次在中遠距離實現純商業運營。
在新能源這片新興“藍海”中,一場綠色運輸革命正在悄然發生。在山西臨汾,一家中小企業嗅得商機,為柴油工程車提供“油改電”業務,預計今年可創造產值3億元;在山西晉中,一輛輛甲醇重卡奔向全國,繪制出一張千億級的甲醇經濟產業藍圖。
隨著新能源產業紛紛落地,“新能源+”的聚合效應正在顯現。
在山西大同,“輸煤炭、輸電力”正在向“輸算力、輸服務”轉變。憑借冷涼的氣候、充足的能源供給、較高的綠電占比,大同市積極推動數據中心、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了秦淮大數據、中聯數據等一批頭部企業集聚,去年大同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突破100億元。
中聯數據集團副總裁馬超說,算力和大數據產業競爭的最終基點是能源,包括新能源。他們5年前就決定將中國目前單體最大的數據中心園區集群之一——中聯綠色云谷產業基地,建設在距離北京最近的新能源基地大同?!叭ツ晁懔χ行挠秒娏?0.6億度,今年預計超過20億度?!瘪R超說。
低碳轉型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車車生活垃圾經過分揀后被送入粉碎機,與人畜禽糞污按照比例混合攪拌、發酵腐熟后成為有機肥料。長治市上黨區李坊村是遠近聞名的低碳村,“垃圾還田”是村民減少農業活動碳排放的重要一環。
“通過農村垃圾綜合處理、秸稈生物質鍋爐供熱、屋頂光伏發電,農村用能實現‘內循環’?!必撠熯\營李坊村近零碳社區項目的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保明說。
山西省發展改革委項目推進中心主任趙江燕說,目前山西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城鄉清潔取暖覆蓋率均達到90%以上,11個城市建成區的公交車、出租車全部更新為新能源汽車,累計建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6.36萬臺,是2020年的3倍以上。
向“制”謀勢 釋放發展動能
改革是破解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難點、堵點、痛點”的關鍵一招。試點啟動以來,山西推出一系列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重大舉措,推動多個能源領域改革實現破題。
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新能源消納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面臨的挑戰更加突出,新能源與傳統火電機組加強優勢互補勢在必行。為此,山西加快電力市場化改革,促進電力供需平衡。
去年12月22日,經過了連續33個月的試運行,山西率先在全國實現電力現貨市場正式運行?,F貨市場供需反應靈敏,每天每15分鐘競爭形成一次電價,分時價格最高達到1.5元/千瓦時,最低為零電價,可有效激勵火電、燃氣機組頂峰發電,引導電力用戶移峰填谷,促進新能源消納。
“過去是標桿電價,吃不飽也餓不死;現在誰家便宜用誰家,大家都在一個平臺上競爭,把成本降下來才是硬道理?!鄙轿魅鸸鉄犭娪邢挢熑喂靖笨偨浝矶握f。
山西省能源局電力處副處長常偉說,電力現貨市場啟動后,全網發電成本有效降低,大容量低成本機組去年較全省平均多發電794小時,降低電力供應總成本約3.8億元。
除了煤炭,山西還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過去由于各種原因,煤層氣產量一度增長緩慢。近年來,山西試點煤層氣體制改革,建立礦業權退出機制,試點煤層氣、致密砂巖氣、頁巖氣“三氣”共采,推動煤層氣增儲上產。去年,山西非常規天然氣產量達145.9億立方米,較2019年增加1倍多。
推動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建設全國重要能源交易市場、打造世界能源科技創新策源地等一批重大改革舉措,正在山西加緊推進。從傳統能源大省到新型綜合能源基地,三晉大地動能澎湃、綠意盎然。